什么数据能反映球员的防守能力?
目前的高姐数据肯定可以大体上勾勒球员的防守能力,虽然还没穷尽到不出错的程度,但大体上是有用的,有参考性的。
除此以外,我个人最喜欢用的其实是两个很粗略的指标:
外线看对位难度,内线看出场时间。
简单翻译一下:
构建防守体系永远是内线的特权,即使在三分高武的现代篮球也不例外。
即使坐拥两个历史外线T1级防守人的公牛,也需要罗德曼,需要肉盾朗利。
这件事在如今内线回归的版本,正在重新被强调:
大家的三分都够多够准了,中距离又都不怎么投,那就要回头去争篮下,谁能把最强的协防力量留在篮下,谁就能收获大样本更好的防守。
绝大多数情况下,最强的协防力量都是内线。
因此现代篮球的攻防,往往就变成了进攻端想把内线调出篮下,而防守方想把内线留在篮下的博弈。
24森林狼面对掘金成功了,所以戈贝尔完成了对掘金的制裁,下一轮系列赛面对独行侠没成功,所以后者进入了总决赛。
而出场时间,就代表了内线球员能在多久的时间里,让球队收获这种防守端的正面收益——虽然对于现在的内线,进攻依旧时不时限制他们在场上的综合贡献,并直接影响其时间,但大家基本都有这个烦恼,所以大概其可以当一个恒定量抛开来看。
反向来看,大个子们进攻都不算好,那么防守端的能力反而更影响出场时间:
摆大个在场,就需要大个子能做出一定的回收护框和篮板保护,这些内容做得够好,才有留在场上的价值,否则就不如上小阵容拼进攻。
但只是能护框是远远不够的,内线要面对的防守决策肯定比外线复杂,对手也肯定会千方百计把内线拉出禁区。
在这种对手逼你走出舒适区的情况下,还能做出正确的防守选位、适度的延误后回收、一波冲击后的篮板保护等,就决定了内线在防守端的“泛用性”。
因此,出场时间这个指标,代表了内线在防守端可应对的局面,能应对的局面越多,对于一个中锋——尤其是非核心向的中锋——的防守能力,就是越大的认可。
某几项的绝对强者——戈贝尔之于护框,阿德巴约之于换防——都不如能在更多场景下,保持防守体系稳定的中锋,在季后赛的广泛价值。
当然,内线的出场时间还要考虑一个比赛质量的问题——常规赛很多时候就是以我为主,除了必须打出针对性的个别比赛,很多时间不讲求许多,那么出场时间就会有水分。
所以季后赛内线的出场时间往往更能体现其防守水平。
外线其实是类似的道理——比赛越来越从一对一变成整体攻防,能应对的场景越多,对防守而言的价值越大。
但还有一点不同:
外线有着天然的进攻优势,所以有时防守不够好,球队也要用,因此单纯用出场时间去衡量外线,水分会很大——用内线主要就图个防守,所以能力与时长的关联性更强。
因此外线的防守能力,需要更精确到“功能性”的维度,即——能支持各种防守工作,不挤占防守制定的策略空间。
防守体系中,地基是内线,而外线是确保地基能“尽可能不动或少动”的组件——外线被挡拆挂住,被吃住错位,或者单纯扛不住对位,都会导致内线被迫支援,从而失去护框和篮板位置,这就是防守体系和阵型松动的第一步。
因此外线防守要看的,就是对位难度和多样性
前者意味着会频繁参与挤掩护、防挡拆,教练会安排他去做这些,就意味着可以承担比较重的防守任务。
而后者意味着可以参与一定的换防,不会被频繁当做错位来攻击,也就不需要其他人为了保护他而失去自己的防守位置。
说白了,不用被保护,能随时扔给防守一线而不过度失血。
之所以做这种牺牲,图的就是内线能尽可能留在禁区,提供防守收益最大的护框和篮板。
在这个过程中,外线能防到多少其实不强求——只要不被爆,能防出个可接受的效果,身后的协防力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对手无法深入禁区,从根本上阻止对手压缩防线和开发进攻,从而脱离一两个回合的被突破或被颜射,收获大样本下的防守收益。
最简单的例子还是24森林狼,他们被东契奇+中锋的挡拆组合打爆,除了杰登和戈贝尔玩不过东契奇以外,还因为芬奇不敢给康丽安排困难对位,从而让戈贝尔无法对位小琼斯,只能一直暴露在挡拆第一线。
最强的协防力量无法留在篮下,防守体系就已经崩溃了。
反向例证则是霍乐迪,他在雄鹿时期被随意丢给各种对位,个人的防守效果不一而足,但换来的是大洛佩兹始终能留守看下,字母也多数时间可以留在协防位。
而当霍乐迪换成利拉德,即使里弗斯在另一个位置始终试图配置一个领防人,但对位永远有个需要保护的球员,雄鹿的防守也再没恢复元气。
上一篇:11月25日基金净值:华安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发起式最新净值1.051,涨0.02%
下一篇:没有了